村网通总站 李家墩村 738583.nync.com 欢迎您!
大满镇李家墩村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
焦元平 刘晓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扶贫工作作出了重大战略调整,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围绕党中央和习总书记的要求,省市区立即行动,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为我们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作为全市65个精准扶贫村之一的大满镇李家墩村积极响应省、市区扶贫攻坚号召,抢抓机遇,乘势而为,初步走出了一条精准脱贫之路。
一、李家墩村基本情况及致贫原因
甘州区大满镇李家墩村地处祁连山北坡浅山区,距城区20公里,是省列65个精准扶贫村之一,全村下辖5个社,共有210户756人,劳动力412人,党员50名。现有耕地2500亩,人均耕地面积3.3亩,2014年人均纯收入8690元。列入精准扶贫特困户15户51人,2014年贫困户人均收入2800元。分析李家墩村致贫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基础设施落后。由于村小户少,争取项目困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欠账严重,特别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多年得不到改善,渠道破烂、渗漏严重,水资源浪费量大;电路线路老化,电力供应不足,用电质量差;全村90%农户的房屋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破旧不堪,多数已成危房,存在安全隐患;虽有通村公路,但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交通运输不便,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二是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自1990年以来,李家墩村就以玉米制种为支柱产业,仅靠传统种植、家庭养殖和劳务输出发展经济,产业富民能力不足,个别农户发展制种南瓜、苗木、花卉,但规模小、档次低、效益低,增收困难。三是致富技能低。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掌握科技知识水平有限,劳动力技能培训欠缺,导致许多农户脱贫致富无门路、无技术、无能力、无条件,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只能从事简单或低收入的生产活动,收入水平较低,难以脱贫。四是因病因残致贫。疾病、伤残、子女上学成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小病不管不问、大病无钱医治的农户比较常见。全村15户建档立卡户中就有7户因残致贫,7户因病致贫,大额的医药费用使农户经济负担加重,家庭生活困难,更无力发展产业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思想观念落后。大部分农户思想观念保守陈旧,传统的小农经济小农意识严重,精神生活贫乏,有的农户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的“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电商农业的意识差,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不强,缺乏决心和信心,脱贫致富的精气神不足、思路不宽、办法不多。
二、当前的任务和工作:科学规划、精准定位、夯实基础、整村推进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大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班子、驻村帮扶工作队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论述为指导,按照省委王三运书记提出的“三个不变”、“四个切实体现”、“六个精准”的工作要求和市委毛书记调研讲话精神,紧扣市上“1+19”、区上“1+18”精准扶贫工作方案,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为群众“理思路、定规划、搭平台、出点子”,推进基础建设、培育新型产业、实施惠农项目,用真情暖民心,用智慧促增收,迅速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成效明显。
(一)科学定位,绘好精准扶贫规划图。规划是龙头,规划是大局。面对如何重新定位、迎头赶上,如何将输血扶贫转变为造血扶贫,脱贫致富的路子究竟怎么走等一系列问题,大满镇党委、政府坚持顶层设计,规划先行,强化责任担当,抢抓机遇挑战,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攻坚点,在李家墩村开展了扶贫攻坚大普查活动。镇党委带领镇领导干部、驻村帮扶干部、相关帮扶部门深入村社,入户走访、座谈讨论,征求民意、集思广益,观摩学习、借鉴经验,结合李家墩村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发展“高原夏菜、食用菌、养殖业”为三大富民主导产业发展思路,提出了“大干一百天,实现全村面貌大改变、结构大调整,实现产业大转型”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任务,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制定了《大满镇李家墩村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大满镇李家墩村精准扶贫作战图》、《大满镇李家墩村精准扶贫项目推进表》,共梳理出4大类22项,总投资3280.33万元的项目建设任务,配套出台了《李家墩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镇村干部考核办法》、《李家墩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农户危房门面圈舍改造管理推进办法》、《李家墩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农户青贮氨化窖修建管理推进办法》等一系列具体管用的实施办法,为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精心策划,瞄准扶贫对象定措施。要想摘掉穷帽、拔掉穷根,必须在“精准”二字上下工夫。首先要找出“真贫”,找准“靶心”,才能让帮贫扶困之“箭”射中要害。镇、村两级严格按照省、市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暨信息动态管理工作的程序,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按时按质全面精准完成贫困对象识别确认和建档立卡工作,做到精确识别贫困户、精确登记造册、精确建档立卡、精确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认真分析致贫原因,为每一个贫困户都量身定制脱贫方案,帮助他们选好致富项目,把户均“一棚一圈一窖一厕”(即:一座钢架大棚、一座60平米以上的养殖圈舍、一座青贮氨化窖、一座清洁厕所)作为贫困户脱贫计划和产业发展总体目标,让精准户有一院房子、有一项增收技能,有二项增收产业作支撑,确保脱贫不返贫。
(三)夯实基础,保障环境改善转穷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制约因素,强化基础支撑是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镇党委始终树立“扶贫攻坚,基础先行”的理念,抓住基础建设这一关键,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贫攻坚的突破口,从群众关心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在项目整合上做文章。积极争取交通、水务、电力、财政等各项目单位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各负其责”的办法,充分发挥资金聚集效应,通过部门联动,加大投资,合力攻坚,目前,已完成造价40.5万元的人饮工程;总投资203.5万元的通村主干道路建设已完成路槽开挖、路基垫层工作;高压线路改造已完成工程总量的一半;已完成3条共计2.5公里的渠道建设;危房改造162户,已全面完工;整体修建44户(其中精准扶贫户13户);投资145.91万元一路两侧6.3公里的渠道建设;文化广场建设项目于8月14日全面开工建设;村委会房屋整修粉刷一新,昔日落后贫穷的李家墩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产业富民,坚持因地制宜促增收。精准扶贫的精准不仅要体现在能准确找出贫困户给予扶持,更要体现在能精准地找到让贫困户脱贫的根本办法,产业扶贫就是能激发村民脱贫的内生动力,使脱贫能够可持续的最好办法。在抓好制种玉米支柱产业的基础上,把大力发展“高原夏菜、食用菌、草畜养殖”作为富民增收三大主导产业。目前,总投资4000万元的万只现代化羊场正在建设,集中连片养殖小区正在建设,完成后当年可见成效;计划修建的60户暖棚圈舍已全部建成23个,下步将为精准户户均投放母牛5头,母羊10只;由泽源专业合作社负责牵头修建100座连片蔬菜大棚,10月中旬开工建设,11月底完工。
(五)群策群力,形成攻坚合力拔穷根。俗话说,独木难支。各双联单位、帮扶部门、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以及驻村工作队各尽所能进行帮扶,镇党委、政府广泛动员镇村干部、党员群众、能人大户参与帮扶,进一步扩大贫困村联系覆盖面,全面形成攻坚合力。各帮扶单位积极行动,多措并举,多次到村衔接工作、制定计划,问需求、提建议、谋对策、解难题,在精准扶贫工作责任单位项目实施对接会上,现场共筹措意向性帮扶资金118万元,及时解决项目资金缺口。按照落实对象、落实政策、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目标“五落实”要求,采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智力帮扶、安居帮扶、贫困村整体帮扶等“五帮扶”措施,确保贫困群众应扶尽扶,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三、今后的目标和规划:项目带动、产业支撑、持续增收、全面脱贫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按照省市区精准扶贫的工作要求,围绕1236扶贫工程,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任务,以培育富民产业为抓手,做大做强“高原夏菜、食用菌、草畜养殖、劳务输出”四大主导产业,逐步培育壮大林果、电子商务后续产业,狠抓结构调整、设施农业两个主攻方向,实现产业结构转型跨越。以项目政策为机遇,破解基础设施建设制约瓶颈,以“互联网+”为新契机,助推电子商务落地生根,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决心,坚决打赢扶贫攻坚仗,确保当年整村脱贫、两年巩固提高、三年实现小康,打造省内一流的美丽乡村。
(一)坚持因地制宜,培育富民主导产业。采取“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的方法,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种养棚圈、人有脱贫门路”的思路,加快发展富民产业增收致富步伐。一是大力发展高原夏菜产业。依托张掖市甘州区泽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冷链物流设施和稳定的销售渠道,由“农户出一部分、合作社拿一部分、政策投一部分”资金,采取“农户自建自营、合作社流转土地反租倒包”等方式,连片新建100座钢架大棚,种植高原夏菜1000亩,保底收入可达4500元∕亩,此项目可带动扶持蔬菜种植户80户,增加就业岗位150个,带动项目区增收150万元以上。二是发展食用菌产业。依托张掖市紫家寨现代农业公司工厂化菌棒生产基地,建成集中连片食用菌钢架大棚20座,其他社分散建设30座,生产大棚全面建成投产后,将采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当地农民承包大棚进行种植,由公司提供菌棒和技术指导,出菇后以合同价统一收购,确保每座蘑菇棚年收入不少于3万元。三是扩大养殖业。在全村新建60个暖棚圈舍,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种养大户60户,其中发展养羊农户10户,户均养羊30只,共300只,养牛50户,户均养牛5头,共250头。采取合作社集中示范带动、农户分散养殖相结合方式,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新增800头牛、5000只羊,年内户均增收5000元。四是建设万只基础母羊繁育基地。由甘霖公司投资建设占地65亩,总投资5000万元的万只优质基础母羊基地,建设高标准羊舍10栋,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存栏3000只,实现年出栏种羊5000只,带动精准户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带动党员示范户及养殖大户80户,增加存栏量8000只以上。五是支持发展林果业。多方考察,观摩学习,在原有林地基础上,统一连片进行林果栽种、培育,应用科学种植嫁接技术,打造特色林果业,拓宽增收渠道。六是加强劳务输出。鼓励支持农民依法流转土地经营权自主创业或从事二三产业,逐步拓展技能性劳务输出渠道,提高劳务输转质量,提高劳务收入水平。
(二)强化项目带动,增强发展支撑。项目是扶贫开发的载体,既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也可以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李家墩村将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方面谋划和推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实施好每户“一棚一圈一窖一厕”;新建D80U型渠4.1公里,村主干道沿线渠道6.3公里,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新打机井2眼,发展高原夏菜产业;实施电网改造,为全村每户通动力电;进行农田滴灌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全村分阶段、分批次进行危房改造,对沿街162户农户进行旧房局部改造和门面硬化、绿化,进行村主干道一路两侧道牙石铺设,在村委会、学校、文化广场、各居民点架设路灯140盏,实施环境卫生集中连片整治项目,改善人居环境;对全村2500亩土地进行整理,提高土地利用和产出效率;争取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电商扶贫试点等项目,实现农户无危房、饮水安全、宽带网络和动力电全覆盖,全面改善生产生活基础条件。落实好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政策,积极争取贷款,激励扶持15户精准扶贫户发展生产。
(三)发展电子商务,增加致富门路。抢抓“互联网+”时代赋予传统农业、落后农村、弱势农民的绝佳契机,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全方位掌握各种农业信息,抢占李家墩村农产品“触网”先机,计划投资20万元设立李家墩村电商运营服务店,引进实施李家墩村农产品电子商务项目,加快普及电子商务知识,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鼓励更多的农户触网并通过电子商务创业致富。
(四)强化技能培训,提升能力素质。按照“扶贫”重“扶智”的思路,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增强增收致富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采取“进村入社、联户结对、田间办公、赴外培训”等方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后生”及留守务农的劳动力共181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确保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人参与培训,掌握1门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实用技能技术,不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落实好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行动,围绕高原夏菜、食用菌、畜牧养殖、特色农业等主导产业做好技术推广;培训普及互联网知识,提高农民群众应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培育“新农人”。
(五)强化公共服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坚持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发展与素质发展相结合,把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医疗卫生、文化发展、社保体系等公共事业作为关注民生的重要抓手,确保实现“村八有”、“户八有”。投资200万元,新建5336㎡群众文化综合活动中心,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同时,配套建设体育健身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农耕文化展览室。联系区级以上医院开展驻村服务,提高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水平;全村新农合参合率和社会养老保障率分别达到100%和98%;为因学致贫在读高中生、大专及本科生领取补助资金,办理助学贷款;将年老体弱的贫困户纳入农村低保和临时救助保障范围,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四、几点体会
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的认识和判断上来,全面理解新常态、准确把握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既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抓住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扶贫新机遇,又要高度重视扶贫面临的挑战。
(一)强化开放理念,广泛集聚扶贫资源。贫困村要实现加快发展、脱贫致富,仅靠自身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坚持眼睛向外,牢固树立在大开放中实现大发展的意识。当前,省市推进扶贫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支持脱贫致富的意识明显增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角已经吹响,贫困地区的开放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李家墩村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广泛争取各方面支持,大力吸引产业、资本、人才等资源,引进更多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才能走稳走好走快产业致富的道路。
(二)强化主体意识,“造血”激活内生动力。扶贫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力量都在于群众,扶贫攻坚关键是提升贫困村的内生动力,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扶志,有志气、自力更生很重要”。必须发挥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的作用,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把蕴藏在群众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全村党员积极投身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主战场,充分发挥村党支部、50名党员的先锋引领作用,要在致富能手中培养党员、在党员中培养致富能手,在党员致富能手中培养村干部,打造“产业型”基层组织,形成“能人治村”的格局。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培训和指导,增强农户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重视在本村发现和培育创新创业先进典型、致富能人、养殖大户,鼓励他们走在创新创业创优的前列,积极投身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实践中去。
(三)强化规划引领,把握扶贫发展机遇。扶贫工作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抓起来就如同盲人骑瞎马,难以到达目的地。必须要将前期规划中尚未实施的项目安排到“十三五”规划中,研究“多规融合”,将扶贫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行动规划、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等其他规划有机结合,并将这些行动计划延伸到村、到组、到户。精准扶贫工作还要充分利用产业结构、区域布局调整带来的机遇,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也会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电子商务、光伏扶贫等有可能形成贫困村的后发优势,需把握好这些发展机遇。